2009年2月20日星期五

俄罗斯领袖的规律[转]


列宁 : 秃头
斯大林: 不秃
赫鲁晓夫: 秃头
勃列日涅夫: 不秃
安德罗波夫: 秃头
契尔年科: 不秃
戈尔巴乔夫: 秃头
叶利钦: 不秃
普京: 秃头
梅德韦杰夫: 不秃

真心希望下一任俄罗斯总统能够继承传统并将其发扬光大!

来源:水木社区

俄罗斯击沉中国货船




看到这个消息真的很令人愤怒,他怎么就能像一艘商船开火呢,难道就没有一点最基本的人道精神吗?然而想到这个民族的历史就真没什么好奇怪的了,那真是一部用血肉写成的野蛮史。然而,接下来就看我国政府怎么个“基于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去消除影响了。

2009年2月17日星期二

让功利主义离志愿者更远些[转发]


当志愿者行为被“明示”将获得某种利益,其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都会或多或少受到影响。更让人担心的是,在此“利益公示”下,志愿者服务会不会因此走调,成为一种“利益的交换”?
  北京市有关部门联合制定意见,在全市建立和完善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北京市每名学生都可注册成为志愿者,涉及大约178万大中小学生。他们在校期间参加志愿服务的经历,将可作为高校自主招生、推荐研究生入学的必要参考之一。
  尽管相关部门已经预见新的举措可能导致部分志愿者行为“变味”,并且作了及时的警示与说明,但是相关激励机制还是令人忧虑。比如,根据相关规定,在志愿服务被记入学生电子成长记录中后,高校在自主招生中可以查阅,并作为参考。而在大学阶段,志愿服务情况也同时可作为高校推荐研究生、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的参考内容等。
  众所周知,奖励可能激发人们通向光辉的一面,同样可能使人滑向不光彩的一面。前者鼓舞人,后者异化人。志愿者出于赤诚,努力奉献,其良苦用心自不必怀疑,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当志愿者行为被“明示”将获得某种利益,其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都会或多或少受到影响。更让人担心的是,在此“利益公示”下,志愿者服务会不会因此走调,成为一种“利益的交换”?会不会因此被涂抹上某种功利主义色彩而黯淡了往日的光辉?
  谁都知道,人们之所以热情讴歌志愿者,正是因为志愿者行为首先是发乎人的内心,是一种个体之善的觉醒,是一种社会自觉,意义远在于一切功利之上的。
  除此之外,还应该看到的是,当志愿者行为与种种功利性的“升迁”挂钩,也难免在具体的奖励兑现过程中发生“变味”。如有识之士指出,志愿服务本身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接触社会、动手实践的机会,对于开阔学生眼界,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个人能力都有好处,但如果志愿活动流行于形式,如果有人借机作假,原本纯洁的志愿服务必定会深受其害。
  对志愿者行为的评价包括志愿者的自我评价、社会评价和政府评价等。不难发现,将志愿者与升学、入党等挂钩实际是强化了政府评价。
  有限政府、市场经济和公民社会的存在与互相救济,也是实现良治的重要保障。显然,从培育公民社会的角度说,志愿者行为是公民参与社会管理与服务的一种形式,它更应该着眼于公民自我评价与社会评价。作为权威部门,政府在此更多应该“理导”,而非“利导”。事实上,中国志愿者服务之所以还没有得到足够的发展,一个很大的原因即在于社会行为通常不得不挂钩于政府行为,社会评价同样让位于政府评价,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束缚。
  在那些公民社会发育成熟的国家,为什么其大部分公民每年都会拿出若干天时间来做义工?这既是得益于公民文化的养成,同样得益于公民组织的发展。今日中国,从汶川地震到奥运,人们已深悟志愿者在建设国家、救济社会方面的作用。中国志愿者事业才刚刚起步,志愿者之花还需要各种力量的共同培育。无论政府、社会还是个人,都应该各居其位,有所作为。
  当然,志愿者并非无欲无求的天使,也会有自己的欲望。然而,在他们志愿参加活动的时候,我们宁愿相信他们是天使,相信他们参与其中更多是出于内心的召唤,是出于对某种事业的热爱,是为了良心上的安宁和社会的进步。借此名义,我们也有理由请那种“立等可取”的功利主义离志愿者事业更远些。

  作者:秦关(北京学者)

资料近日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团市委日前联合制定相关意见,确定建立和完善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根据意见的要求,教育部门和学校将会通过制定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逐步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其中,最受关注的就是,今后在高校自主招生、推进研究生入学等工作中,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情况将被作为必要参考。此外,北京从今年开始还将鼓励高校将学生志愿服务作为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的实践环节。

2009年2月10日星期二

己丑年元宵

他是最忠实的奴仆,
总想与世界比肩,
却偶然用亿万家财换来了一次“国际化”。
从此北京多了一项纪录,
共和国多了一名烈士,
而人民少了一位英勇的战士。

如何度过经济危机

刚刚接了老同学的一个电话,电话中他苦诉道,减薪了,所以也想跳槽了。

其实这种情况并不难理解,在经济危机日渐深入的今天,它太常见不过。即便企业的业绩没受影响,企业也会因对市场的悲观预期而借机缩减其人力成本,我这同学便属于这种情况。

而我想的是在经济危机逐渐深入的今天,企业纷纷降薪裁员真的是过冬的好方法吗?

我们可以试想,如果只有个别企业这么做其社会影响也许微不足道,但如果所有企业都这么做其结果是什么呢?那是失业率大大上升,而有工作的人收入也减少了,那么势必就会产生全社会消费率的下降,对企业意味着产品销售不畅,利润进一步下降。这时候企业该怎么做呢?难道进一步减薪裁员吗?那样下去企业还有人吗?那就只能破产喽~~

我想谁都明白但凡理财无非四个字:开源节流。开源就是扩大收入来源,节流就是有效控制甚至减少支出。前者是积极的方式,后者是消极的方式;前者需要努力创新开拓,后者只需收紧钱袋;前者收效较慢,后者立杆见影。但一个前提总该遵守吧,那就是节流不应对开源产生负面影响。减薪裁员虽不会直接对公司的利润产生影响,但却会间接的影响企业的业绩。一方面社会经济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的链条,负面的影响早晚会通过这一链条传导到自己身上;另一方面减薪势必会对员工的积极性产生消极影响,也许你会说裁员会给员工带来危机感,从而提升工作效率而减少人力成本。我只能说减少人力成本是没错,但提升工作效率就未必了。因为你可以这样认为,但我也可以那样想:“今天他被裁了,明天会不会就到我了?与其被裁,不如早谋出路。”由此可见这只能是弊多利少。所以真心希望企业不到万不得已不要给员工减薪,更不要裁员,那样只会使宏观经济在恶性循环里越陷越深,所得的结果不过是自己能够苟延残喘地多活几天而已。企业应当积极的为自己产品多谋销路,积极促销,大可以把要原本要裁掉的员工临时调到销售岗位上,曾经松下幸之助就是这么度过危机的,保证收入才是度过危机的根本。

那么该如何保证企业的收入呢?那就必须维持一个稳定且不断增长的社会消费水平,只要盘活终端市场其他市场便没有理由继续消沉。而活跃的终端市场又要求人们有一个稳定且有着良好预期的收入。分析到此我们便可以看出社会经济不是陷入恶性循环,就是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当中。那么该如何让经济重新踏入良性循环呢?正如温家宝总理在欧洲提到的那样:要重塑人们对经济的信心。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就职美国总统之际正是美国处于一战后经济危机带来的大萧条时期,他在就职演讲中说了一句著名的话:“The only thing we have to fear is fear itself--nameless, unreasoning, unjustified terror which paralyzes needed efforts to convert retreat into advance(我们唯一不得不害怕的就是害怕本身——一种莫名其妙、丧失理智、毫无根据的恐惧,它会把转退为进所需的一切努力化为泡影).”所以有时候真觉得经济危机不过是一种社会情绪,所谓烦恼不过是自寻烦恼而已,然而这确实是一种可怕的情绪,而且我们也当然知道此次危机是由美国的信用体系崩溃所引发的连锁反应。

上面大谈了一通宏观经济,那么作为社会中的普通个体该如何度过经济危机呢?首先,作为消费者的话只需恪守四个字:合理消费。根据自己的收入情况,制定合理的消费清单,该花的钱继续花,不该花的钱别乱花,无需听信所谓的省钱过冬说,毕竟宏观经济仰赖并且回馈每一个社会个体。其次,如果你是一个普通职员,一定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要给老板任何借口把自己裁掉,努力提升自己的技能以期获得更好的职业前景与钱景。最后,如果你是一个企业经营者,我想前面我已经说的不少了,更多的就要发挥你企业家的智慧了。

说了这么多也不过就是做好我们本分的事罢了,不过归根到底也就是罗斯福那句话加上温家宝那句话——我们需要的是信心,对宏观经济的信心,对自己职业的信心。